
INNOCN 推出全新 49C1R 曲面遊戲顯示器,搭載 49吋 DQHD 5120 x 1440 解析度的 VA 面板,具備 32:9 超闊畫面比例及 1800R 曲面弧度,支援最高 120Hz 刷新率及 Adaptive Sync 刷新率同步技術,並擁有 95% DCI-P3 廣色域覆蓋及支援 HDR 內容顯示,為玩家提供沉浸包覆的遊戲體驗。加上配備 65W USB-C 接口、USB 集線器及 PBP 畫面並排功能,能夠同時兼顧文書辦工及遊戲娛樂方面的需求,定價 HK$4,999 十分抵玩。
INNOCN 49C1R 49" 超闊曲面遊戲顯示器
▲ INNOCN 49C1R 曲面遊戲顯示器
今次要為大家評測 INNOCN 49C1R 49吋超寬曲面遊戲顯示器,搭載了一面 32:9 超闊畫面比例、DQHD 解析度的曲面 VA 面板,相當於將兩部約為 27吋的 16:9 2K 顯示器並列顯示,配合 1800R 曲率提供更具沉浸感及包覆感的遊戲畫面。而且支援最高 120Hz 刷新率及 Adaptive Sync 刷新率同步技術,以及具備 65W USB-C、USB 集線器及 RJ45 網絡接口等完善連接性,以 HK$4,999 的定價搶攻入門級 32:9 遊戲顯示器市場。
INNOCN 49C1R 詳細規格表 | |
---|---|
屏幕尺寸 | 49" |
顯示比例 | 32:9 |
曲面孤度 | 1800R |
面板類別 | VA |
面板子類別 | HVA |
子像素排列 | RGB 垂直排列 |
背光技術 | WLED (GB-LED + KSF) 側入式背光 |
表面處理 | Anti-glare、Haze=25%、3H 硬度 |
解析度 | 5120 x 1440 (DQHD) |
像素點距 | 0.2328mm (109ppi) |
SDR 亮度 | 320cd/m2 |
HDR 峰值亮度 | 400cd/m2 |
HDR 支援/認證 | HDR10 標準 |
原生對比度 | 3000:1 |
動態峰值對比度 | 沒有提供 |
可視角度 | 178°/178° (CR≧10) |
色彩顯示 | 16.7M - 8-bit |
色域範圍 | 覆蓋率: sRGB 99%、DCI-P3 95% |
官方反應時間(GtG) | 6ms |
最大更新率 | 120Hz |
VRR 認證 | - |
最大 VRR 範圍 | 48-120Hz |
視訊接口 | DisplayPort 1.4 x 1 HDMI 2.0 x 1 USB-C x 1 |
USB 接口(上行) | USB 2.0 Type-B x 1 |
USB 接口(下行) | USB 2.0 Type-A x 2 |
音效接口 | 3.5mm 音效輸出 x 1 |
內置喇叭 | 3W x 2 |
VESA Mount | 75mm x 75mm |
俯仰調節 | -5° ~ +15° |
擺動調節 | -15° ~ +15° |
高度調節 | 95mm |
垂直旋轉 | 不支援 |
電源輸入 | 100~240Vac,50/60Hz |
電源消耗 | 沒有提供 |
電源供應器 | 內置式 |
尺寸 (寬 x 高 x 深) | 1198.5mm x 565.9~470.9mm x 286.8mm (連底座) 1198.5mm x 375.6mm x 158.5mm (淨屏幕) |
重量 | 11.5Kg (連底座) 9.3Kg (淨屏幕) |
▲ 簡約的外觀設計
外觀方面,INNOCN 49C1R 並沒有加入太多花巧的設計,正面採用三邊窄邊框設計,純黑色的機身採用了噴砂處理,搭配支柱頂部底部及中央圓環部分的電鍍紅元素作點綴,整體設計簡約耐看。
▲ 支架採用 Y 型底座設計
支架方面,顯示器搭載了立體 Y 字型底座,能夠提供可靠穩固的支撐能力,不過相對上會佔用較多的桌面空間。支架提供 -5º 至 15º 俯仰度、正負 15° 擺動及 96mm 的高度調節,讓玩家能夠使用最舒適的角度觀看畫面,減輕長時間使用電腦對頸椎造成的負擔。並且設有 75 x 75mm VESA Mount 孔位,方便用家搭載夾檯式支臂或上牆式支架使用。
32:9 超寬畫面比例 + 1800R 曲面弧度、提供具包覆感的沉浸式遊戲體驗
▲ 擁有 32:9 超寬畫面比例 + 1800R 曲面弧度
INNOCN 49C1R 最大賣點當然就是擁有 32:9 的超寬畫面比例,能夠在遊戲內顯示更寬闊的視角及視野,在 FPS 及 MOBA 類型遊戲中會更有優勢,配合 1800R 的曲面弧度亦能給予玩家更具包覆感的環繞視覺,帶來身臨其境般的沉浸式遊戲體驗,大幅提升在賽車遊戲及 Flight Simulator 等遊戲內的沉浸感。
搭載 49吋 DQHD HVA 液晶面板
▲ 1800R 曲面弧度能提升遊戲畫面沉浸感
顯示面板方面,INNOCN 49C1R 搭載了一面由 CSOT 華星光電生產的 49 吋 DQHD HVA 液晶面板,面板型號為 SG4903M01-1,屬於由 CSOT 自家改良推出的 VA 類型面板,能夠提供高達 178° 的垂直及水平可視角度。背光方面則搭載了具備紅色 KSF 磷光體塗層的廣色域側入式 WLED 背光模組,提供廣闊的色域覆蓋。
順帶一提,此液晶面板的型號「SG4903K01-1」曾經屬於 Samsung 一款 32:9 顯示器的 T-CON 控制主板型號,推斷這是華星光電在接手 Samsung 液晶面板專利後生產的替代型號,其原型很有可能是 Samsung 生產的 LSM490YP02。
面板詳細資料 | |
---|---|
面板製造商 | CSOT 華星光電 |
面板型號 | SG4903M01-1 |
面板類別 | VA |
面板子類別 | HVA |
子像素排列 | RGB 垂直排列 |
面板尺寸 | 49.0" |
解析度 | 5120 x 1440 |
刷新率 | 120Hz |
色彩深度 | 16.7M - 8-bit |
背光類型 | WLED (GB-LED + KSF) 側入式背光 |
分區調光 | - |
額外技術 | 1800R 曲面弧度 |
表面處理 | Anti-glare coating、Haze=25%、3H 硬度 |
400nits 亮度、支援 HDR 10 格式內容顯示
INNOCN 49C1R 搭載了廣色域 WLED 側入式背光模組,官方規格指出其 SDR 亮度為 320nits、原生對比度為 3000:1。經實際測量筆者手上的送測品在 100% 亮度設定下的最高 SDR 亮度為 334nits,靜態對比度為 3080:1,能夠滿足一般辦公室及家居等室內環境的日常使用需求。
此外,顯示器的 SDR 亮度曲線平滑但稍為偏離 Gamma 2.2 標準,平均 Gamma 值為 2.39,這會導致顯示對比度及飽和度變高。不過由於顯示器提供了 1.6 至 2.8 以及 S曲線合共 8 個 Gamma 等級調較選項,用家可以根據喜好及實際使用情景選擇合適的 Gamma 設定,實測只需將 Gamma 設定成 2.0 即可獲得更接近 Gamma 2.2 的亮度曲線。
HDR 方面,49C1R 支援常見的 HDR10 標準,並提供了 3 個 HDR 模式可供選擇,分別是標準、電影及設計模式。經實際量度得出在「HDR 標準」模式下的 HDR 最高亮度為 341nits,靜態對比度亦稍為提升至 3152:1。由於受惠於 VA 液晶面板能更好地擋住背光光線的特性,暗部細節還原能力明顯較 IPS 面板為強,整體的 HDR 顯示表現不俗。
另外,在 HDR 色調映射策略方面,通過繪制出 INNOCN 49C1R 在各個 HDR 模式下的亮度曲線及電光轉換函數追蹤 (EOTF Tracking) 曲線,可以看到在不同模式下的映射策略都不盡相同。其中在 HDR 標準模式下,亮度曲線與 PQ EOTF 標準的形狀還算貼合,單純是亮度略低於標準,並且對超出顯示器亮度範圍的部分進行了硬裁切 (Hard Clip) 處理,這樣的映射策略的優點是能夠最大化還原畫面真實亮度,但缺點是會損失較多的亮部細節。
而在「HDR 電影」及「HDR 設計」模式則看到亮度曲線與 PQ EOTF 標準曲線有較大差異,兩者的亮度都較標準低了不少,同時繼續對高光部分進行硬裁切 (Hard Clip) 處理。而且這兩個模式更會分別將顯示器的最大亮度限制在 287nits 及 207nits,由於用家無法調整 HDR 輸入下的畫面亮度,增設這兩個模式能方便用家在昏暗的環境下觀賞電影及進行設計工作時都能獲得較為舒適的觀看體驗。
最高 120Hz 刷新率、6ms GtG 反應時間
▲ 支援 48~120Hz 可變刷新率控制
INNOCN 49C1R 在原生解析度下支援最高 120Hz 畫面刷新率,雖然未達 144Hz、165Hz 的主流電競規格,但相較傳統 60Hz、75Hz 規格已經流暢許多。而且支援 Adaptive Sync 技術,支援最高 48-120Hz 可變刷新率控制,提供無撕裂的遊戲體驗。
畫面刷新率、VRR 及動態模糊相關規格 | |
---|---|
最高刷新率 (DisplayPort) | 120Hz |
最高刷新率 (HDMI) | 60Hz |
最高刷新率 (USB-C) | 120Hz |
VRR 範圍 | DisplayPort: 48-120Hz HDMI: 48-60Hz USB-C: 不支援 |
VESA Adaptive Sync | 支援 (未通過認證) |
AMD FreeSync | 支援 (未通過認證) |
NVIDIA G-Sync | 支援相容模式 (未通過認證) |
G-Sync 硬件模組 | 沒有 |
VRR Over HDMI | 不支援 |
LFC 低刷新率補償 | 不支援 |
官方反應時間(GtG) | 6ms |
VESA ClearMR | 未認證 |
BFI 插黑幀功能 | 不支援 |
*最高刷新率指的是在原生解析度下能夠開啟的最高刷新率數值,部分顯示器或可在降低解析度下達到較高刷新率
對於遊戲玩家來說,除了高刷新率及防撕裂畫面同步技術外,顯示器的反應時間同樣重要,反應時間越短在高速的動態畫面上出現的殘影就越輕微。INNOCN 49C1R 所搭載的 CSOT SG4903M01-1 面板的 GtG 反應時間在 OD (Overdrive) 後為 8ms,而產品的官方規格則宣稱產品的 GtG 反應時間為 6ms,並且提供了「關」、「正常」、「快」及「超快」 4 個反應時間等級可供選擇,亦即是常見的 Overdrive 液晶加速模式,透過推高驅動 LCD 液晶的電壓,加速液晶分子偏轉的過程,從而降低面板反應時間、減輕畫面的殘影問題。
▲ 提供 Overdrive 功能選項
不過,透過增加驅動電壓去提升液晶偏轉的速度也不是沒有缺點,當電壓調得過高,即使顯示器的初始反應時間有所降低,像素過衝 (Overshoot) 的問題亦會隨之而來,這會導致動態畫面上會出現比一般拖影更礙眼的逆殘影/鬼影,實際的觀看效果可能比未 Overdrive 時更差,筆者將透過光敏感測器量度 INNOCN 49C1R 在最大刷新率下的 GtG 反應時間及 Overshoot 偏移程度。
測試結果顯示,INNOCN 49C1R 在「關」及「正常」等級下測得的平均初始反應時間分別為 10.92ms 及 8.17ms,當中後者相當接近面板規格上列明的 8ms 常規數據,雖然平均值稍低於 120Hz 刷新率所需的 8.33ms 更新週期,但事實上只有一半以下的灰階過渡等級能夠趕及在更新週期完結前完成。
而在「快」等級下的平均初始反應時間就能夠大幅縮短至 6.05ms,接近 INNOCN 提供的官方規格,能夠在大部分的灰階過渡下滿足 120Hz 所需的更新週期,且並未出現嚴重的 Overshoot 情況。
至於在「超快」等級下,雖然平均初始反應時間能夠進一步壓縮至 3.53ms,當中最低反應時間更能達到 0.7ms,但是由於這時的液晶電壓調較得過份進取,會衍生出相當嚴重的 Overshoot 偏移問題,Overshoot 偏移值大於 15 的比率更佔了整個測試的一半,基本上是處於完全不可用的狀態,可以理解這是為了讓廠方「刷數據」的模式。
實際觀看效果對比
▲ 透過 Ghosting Test 網站工具檢視顯示器的殘影程度
(詳情可參考 BLUR BUSTERS 網絡提供的說明)
不過單看上述的數據大家可能會比較抽象,接著筆者會使用 Blur Busters Motion Tests 網站上的 Ghosting Test 功能拍攝並對比顯示器在不同反應時間等級下人眼所看到的實際效果。
▲ 反應時間等級效果對比
從上圖可以看到 INNOCN 49C1R 在「關」及「正常」等級下的像素過渡速度較為一般,UFO 圖案的殘影略為明顯,而在「快」等級下會較前兩級有較大的改善。至於在「極速」等級下則會看到 UFO 圖案拖著明顯的鬼影 / 逆殘影,實際觀看效果符合筆者上述的反應時間及 Overshoot 偏移測試數據。縱觀上述數據及實際觀看效果,筆者認為「快」等級下的整體觀感最理想,故判定顯示器的無鬼影平均反應時間為 6.05ms GtG,以 VA 類型液晶面板來說表現不俗。
99% sRGB、95% DCI-P3 廣色域覆蓋
▲ 支援 8-bit 色彩深度
色彩方面,INNOCN 49C1R 支援 8-bit 位元深度、1670 萬色的顯示能力,雖然未達 10-bit 水平,但是在實際觀看下的遞色處理效果自然,並沒有出現明顯的色塊或色彩斷層問題,能呈現平順的色彩漸變效果。
▲ 在選單中提供了數個專業模式選擇
色域方面,官方宣稱顯示器具有 99% sRGB 及 95% DCI-P3 的色域覆蓋,並在 OSD 選單提供了數個色域模式可供選擇,筆者就利用了 Calibrite Colorchecker Display Plus 色度計對各個模式進行了色域檢測,所有測試皆以模式的預設值及在 SDR 輸入下進行。
▲ 顯示器的最大色域覆蓋範圍
(實線為顯示器色域、虛線為 sRGB 標準色域)
測試結果顯示,INNOCN 49C1R 的最大色域容積能夠達到 130.9% sRGB、90.2% Adobe RGB 及 92.7% DCI-P3,對於不追求色彩精準度的使用情景來說能夠呈現豐富的顏色。
▲ sRGB 模式下的色域覆蓋範圍
(實線為顯示器色域、虛線為 sRGB 標準色域)
至於在各個專業色彩模式下的色域限縮表現亦相當理想,大致上都能夠將色域限縮至對應標準的色彩空間範圍內,能夠減輕由廣色域覆蓋引致的顏色過飽和問題。
色域覆蓋 / 色域容積表現 | ||||||
---|---|---|---|---|---|---|
色彩模式 | sRGB | Adobe RGB | DCI-P3 | |||
標準 | 99.2% / 130.9% | 82.9% / 90.2% | 86.8% / 92.7% | |||
sRGB | 92.4% / 93.2% | 63.8% / 64.2% | 65.9% / 66.0% | |||
DCI-P3 | 99.4% / 124.2% | 81.3% / 85.6% | 85.2% / 88.0% | |||
Adobe RGB | 97.7% / 120.1% | 82.2% / 82.8% | 80.2% / 85.1% |
(備註:色域覆蓋為顯示器色域與目標色域重疊部分的佔比,最高為 100%;色域容積為顯示器色域與目標色域的相對面積百份比,可以突破 100%)
▲ 提供出廠色彩校正報告
色準方面,每部 INNOCN 49C1R 在出廠前皆會經過獨立色彩校準,確保產品在 sRGB、Adobe RGB 及 DCI-P3 三個常用色域中都能做到平均 DeltaE < 2 的專業級色彩精準度,同時亦提供了對應的色彩校正測試報告供用家參考。
筆者亦有對顯示器的 3 個色彩空間模式進行了對應的色準測試,結果顯示在 sRGB 及 Adobe RGB 模式下能測得平均 DeltaE < 2 的色彩精準度,表現良好且數據與廠方的校正報告接近。
不過在進行 DCI-P3 色準測試時就再次測得異常地高的 DeltaE 數值,筆者之所以會用「再次」來形容這個情況,是因為相同的情況過往也有出現在 INNOCN 的其他顯示器上。由於它們的 DCI-P3 模式並沒有採用 DCI-P3 色域標準的 Gamma 2.6 及 6300K 白點,反而用上了與 sRGB 一致的 Gamma 2.2 及 6500K 白點,令顯示器的色彩與標準有較大差距。
事實上,由 Apple 公司建立的 Display P3 色域就是基於 DCI-P3 定義的三原色配合 Gamma 2.2 校正曲線及 6500K 白點產生的變種標準,所以當筆者再次使用 Display P3 色域作為對照進行色準測試,就重新得到了平均 DeltaE 低於 2 的宣傳水平,亦更為貼近出廠校正報告上的數據。
雖然 Display P3 是 DCI-P3 的其中一個變種,但是兩者在色彩特性及使用場境上終究是有差別的,把兩者混為一談可能會對用家造成困擾。不過總括來說這隻 INNOCN 49C1R 的色彩精準度已經有相當高的水平,能夠滿足基本創作工作的需要。
色彩精準度表現 | ||||||
---|---|---|---|---|---|---|
色彩空間模式 | 平均 DeltaE (理想值<2) | 最大 DeltaE (理想值<4) | ||||
sRGB | 1.05 | 3.00 | ||||
Adobe RGB | 1.81 | 4.48 | ||||
DCI-P3* | 1.85 | 4.14 |
*對應 Display P3 進行色準測試
65W USB-C 一線連接、HDMI + DP 顯示輸入
▲ 機背接口一覽
顯示輸入方面,INNOCN 49C1R 設有 1 組 HDMI 2.0 、1 組 DisplayPort 1.4a 及 1 組 USB-C 顯示輸入接口,全部接口皆支援最高 5120 x 1440 解析度、8-bit RGB 4:4:4 色彩格式及 HDR 輸入,不過當中只有 DisplayPort 及 USB-C 接口支援最高 120Hz 刷新率,而 HDMI 接口則只支援最高 60Hz 刷新率。
另外設有 USB Hub 功能,只要將裝置連接至顯示器的 USB 2.0 Type-B 或 USB-C 接口,便能提供 2 組 USB 2.0 接口供用家連接週邊裝置。同時內置 KVM Switch,讓兩台裝置共用周邊裝置,透過 OSD 選單就能切換控制兩台裝置,免卻來回插拔裝置的煩惱。另外還提供了一組 RJ45 Fast-Ethernet 接口供用家連接至有線網絡,不過由於最高只支援 100Mbps 網絡頻寬,感覺較為雞肋。
下表將列出顯示接口所支援的最佳顯示設定:
DisplayPort、USB-C | ||||
---|---|---|---|---|
解析度 | 刷新率 | 色彩設定 | HDR | |
5120x 1440 | 120Hz | 8-bit RGB | ✔ |
HDMI | ||||
---|---|---|---|---|
解析度 | 刷新率 | 色彩設定 | HDR | |
5120 x 1440 | 60Hz | 8-bit RGB | ✔ |
▲ USB-C 接口支援 65W PD 快充
而該 USB-C 接口除支援顯示輸入外,還能提供最高 PD3.0 20V⎓3.25A 65W 快速充電輸出,能夠滿足大部分文書 Notebook 的供電需求。
▲ 支援免 Docking 啟用 Switch 的 TV 模式
此外更支援一線直接啟用 Nintendo Switch 的 TV 模式,毋須接駁原裝 Docking 底座。配合內建的 PBP 畫面並排顯示功能,就能夠一邊玩 Switch,一邊用電腦查看攻略,十分方便。
音效輸出方面,顯示器內建了一對 3W 的立體聲揚聲器,同時備有 3.5mm 耳機接口,能將數碼音源輸出至外置揚聲器或耳機。
筆者亦對 INNOCN 49C1R 的各個輸入接口進行了 On Display Input Lag 輸入延遲測試,透過儀器測量由影像訊號發出至畫面作出顯示之間所需的時間。結果顯示,顯示器在 120Hz 最大刷新率下的平均輸入延遲只有 4.2ms 左右,而且在低刷新率下仍能將延遲控制在 8ms 左右,輸入延遲表現十分優秀。
▲ 接駁家用機時會強行以 32:9 比例顯示 16:9 的畫面
家用機支援性方面,由於 INNOCN 49C1R 不設顯示比例調整功能,在接駁不支援 32:9 比例輸出的家用遊戲機時畫面會被強制拉伸,唯一的折衷方案是利用 PBP 功能將畫面限制在屏幕的一半,讓畫面保持正確的 16:9 比例,不過這時最大刷新率會被限制至 60Hz,變相玩家只能在低刷新率及非等比例顯示之間擇一作出妥協。
▲ Sony PlayStaion 5 顯示輸入支援性
▲ XBOX Series X 顯示輸入支援性
下表將列出顯示器對兩大主流家用遊戲機 — XBOX Series X|S 及 Sony PlayStaion 5 的各項支援性,需要注意的是下列部分支援項目或無法同時間啟用:
家用機支援性 | |
---|---|
HDMI 接口版本 | HDMI 2.0 |
HDMI 最大頻寬 | 18Gbps (600Mcsc TMDS) |
Sony PlayStation 5 最佳顯示設定 | 1440@120Hz YUV422 |
XBOX Series X 最佳顯示設定 | 1440@120HzYUV422 |
虛擬 4K | 不支援 |
4K@24Hz | ✖ |
4K@50Hz | ✖ |
HDR10 | ✔ ( ) |
Dolby Vision | ✖ |
HDMI-VRR | ✖ |
Adaptive-sync over HDMI | ✔ ( ) |
自動低延遲模式 (ALLM) | ✖ |
提供 HDMI 線材 | ✖ |
表格內的 及 圖示分別代表 XBOX Series X|S 及 Sony PlayStaion 5
INNOCN 49C1R 49" 曲面遊戲顥示器
售價︰HK$4,999
查詢:Hornington (3626-9898)
小編評語:
今次評測的 INNOCN 49C1R 沒有足以讓人感到驚豔的色域範圍、亮度,亦沒有電競玩家所追求的極速反應時間、超高刷新率,便宜的定價就成為了它最大的賣點。畢竟要可以在 5000港元的價位買到具備 5120 x 1440 解析度、120Hz 刷新率的 49 吋超寬曲面遊戲顯示器暫時都應該只有這一部了,還要具備 65W USB-C、USB 集線器及 RJ45 網絡接口等完善連接性,能夠同時兼顧遊戲娛樂及文書辦工方面的需求,HK$4,999 的售價簡直物超所值。